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1的文章

[轉貼]打造本土農業的星光大道

【經濟日報╱吳仁麟】 1962年,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瑞秋‧卡森(Rachel Carson)出版了一本書,當時的她可能怎麼也想不到,這本書啟動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也最長久的環境保護運動。一直到今天,所有地球上的環保運動理念幾乎都沒有離開這本書所論述的範疇。 這本書名叫《寂靜的春天》(Silent Spring),討論了當時人類濫用DDT殺虫劑而造成野生鳥類的滅絕,引起了廣泛且多元的討論,讓世人除了注意到環境保育問題,也開始關心科技造成的人文失衡,在那久遠的年代,如此的洞見也讓這本書一直被視為經典。 當世界各國都受了這本書的影響而正視農藥濫用問題,甚至把農地的「無毒化」視為莫大的道德,今天的台灣卻呈現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局面。 根據統計,台灣農地正以每年9,000公頃的速度在消失,等於一年失去360座大安森林公園,目前農地面積只剩65公頃,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是,台灣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,台灣人愈來愈無法靠自己的土地養活自己,對進口食物的依賴也將愈來愈高,但,這並不是唯一的壞消息。 更嚴重的問題是,台灣農地愈來愈少,而且變得愈來愈「毒」,儘管在1970年左右開始禁用有機氯農藥,但是今天的農地污染問題仍然相當嚴重,甚至在西部沿海和河川地都測出超高含量的農藥,這甚至對近海的海鮮物產造成了污染。 想來真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現象,每個人都知道食物的「新鮮、美味、安全、營養」是一體四面的事,所以,在地生產的食物應該是最讓人放心的,但是台灣今天的局面顯然不是這樣。 所以進口農產品把在地的農產品打得死死的,但是無論比新鮮或比價位,那些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貨都沒有優勢,卻為什麼還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,全台灣就那麼多張嘴和胃,一旦被舶來品占領,就是本地農產品所失去的市場。 那麼,要如何才能讓台灣農產品翻身?讓整個農業開始軸心翻轉走向全新的正循環?如果有愈來愈多新鮮且無毒的在地優質農產品能得到消費者的支持,是不是就能鼓勵更多的農民投入無毒農業的行列?那麼,如何讓消費者以最便利方式,認識和購買這些本地的優質農產品? 如果有志之土或政府能經營出一個類似「星光大道」的通路,不斷選出在地農產品的明星,如同美國知名的「Whole Food」食物超市,訴求高價位、高品質和愉悅的購物經驗,讓認真的農民朋友能得到優渥的報酬,並且持之以恆做下去,相信一定能鼓舞更多人種出無毒健康的農作,